《
魍魎之匣》就是這樣的作品。
故事的開始似乎是毫不相關的幾件事:如同意識流一般的小說、
墜落火車的少女、要出書的關口、連續分屍案、幫人驅除晦氣的教主……
似乎是毫不相干的幾件事,對看過一些推理小說的讀者來說,恐怕迫不及待地就想說:
最後這些事情肯定會全部彙集到一起!
話是沒錯,我一開始也以為京極夏彥採用的是森村式的多條主線最後匯聚到一起的模式,
但最後的結局卻讓我大開眼界。這就是京極夏彥宏大的佈局和驚人的真相,
從小到大看過的小說,絕大部分只有一個維度,意思就是故事是單線條的,
從一個序幕一直到一個結局,故事中的人物都彼此相關。而閱讀森村誠一的小說,
卻明顯感覺到他的書是1.5維的,亦即從多個互不相關的序幕,最後匯聚成統一相關的結局。
而《魍魎之匣》則更進一步,進入到二維的境界,毫不相關的開始,在中途交錯匯聚,
又迅速分離,最後形成的仍然是發散的結局。這裡不妨打個比方,
把這些不相關的事情比作各自去遠方旅行的幾個人,他們的路線並不相同,
目的地也不一樣。但在行進的過程中,第一個人有可能在某個機場和第二個人擦肩而過;
第二個人有可能在某個火車站和第四個人相遇,然後分離;
而第三個人到了自己的目的地,才發現第一個人原來也和他一樣,目的地相同……
這就是《魍魎之匣》強大的佈局,可能有人會擔心,如果這樣寫,
小說的整體結構會不會比較散漫。不用擔心,京極夏彥比我們更聰明地想到了這一點,
他賦予詭計全新的象徵意義,使其對結構佈局產生約束作用,達到散文般“形散而意不散”的境界。
從小說的開始到結局,這個象徵意義都反覆出現,反覆振盪,這就是——魍魎與匣。